当前位置:首页 > 会议宣传

高明勇:“低空经济”亟需“示范”

2024-11-15 16:30:47 来源:人民网

  当下,“低空经济”炙手可热,被媒体称为“振翅起飞”,不仅引发了“区域竞争”,也在促成“区域合作”。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一方面,大量资本密集涌入“低空经济”赛道,另一方面,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从中原到东北,多地纷纷抢滩“向上看”, 争相打造“低空之城”。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局中加快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形成新动能新优势。那么,“低空经济”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三年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期,不少地方先后发布三年发展规划。以“明星城市”苏州市为例,按照“规则先行、场景牵引、市场导向、技术保障、安全第一”的发展思路,“正全力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报道显示,苏州的目标是到2026年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1000家,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未来三年,“低空经济”如何“示范”?

  近日,凤凰网政能亮、政邦智库团队分赴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等地调研,现场感受“低空经济”的真实运行。

  一、低空经济“七问”

       近两年,“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迅速升温。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指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如果眼光更为长远,早在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划定路线图,2016年,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通用航空业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引发了通航改革热潮。

  按照惯常理解,“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内的空间范围。

  显然,“低空经济”被赋予更高的期待,作为新兴产业,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被很多城市视为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方向之一。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都先后出台了“低空经济”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行动方案以及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不少城市也相应推出具体方案。北京市提出,将建立大兴机场与雄安新区,首都机场与天津、廊坊等地区的通勤航路航线,探索应用新业态。广东省提出,鼓励利用直升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探索拓展空中通勤、商务出行、空中摆渡、联程接驳、跨境飞行等低空新业态。

       截至2023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无人机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中国共有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000家、运营企业近2万家。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同比高增33.8%;预计到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2021-2026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29.6%。

  与此同时,也有观察人士认为,地方发展“低空经济”面临飞不起、落不下、管不住、用不好四大困境。

  此次调研,我们更关心的是“低空经济”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1、技术创新是直接驱动力,科技创新到了什么程度?

  2、从“产业融合”到“生产制造”,相关转化如何?

  3、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应用场景”上有何障碍?

  4、该如何平衡“低空经济”与空域管理、气候变化的关系?

  5、如何借鉴其他产业发展的经验,在行业标准上实现同步?

  6、一个迅猛发展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如何培养?

  7、一个“万亿赛道”不可能是孤立的市场,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哪些借鉴?

  二、城市如何破局

  为什么是苏州?就目前“低空经济”发展态势看,如果说深圳代表领先一步的“高地”的话,那么以苏州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则更具示范意义:积极主动破局,凸显后发优势,联动周边区域。调研发现,苏州破局“低空经济”呈现四个特点。

  1、快速反应

  在苏州调研期间,感受最为明显的就是“快”,一方面政府部门决策机制快速,在“低空经济”接二连三布局出招,另一方面当地市场主体快速捕捉市场机遇,迅速切入市场,整合资源。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常熟市、太仓市、吴江区、昆山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地。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的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2024年4月18日正式揭牌开馆,被称为是全国首个以“低空经济”为主题的展示馆。展示馆集中展示了苏州在低空经济领域发展成果、实践和愿景,以及重点企业的热门产品。苏州首批授牌的七个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也形成多元业态、差异化发展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

  走访时发现,每个县级市(区)因地制宜,依据自身特色和产业基础,专注于不同的垂直领域。全球首张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型号合格证、全球最大的无人运输机、全球载荷最大的油电混动多旋翼无人机……一系列的全国乃至全球开创性成果均由苏州企业打造,也见证着“苏州效率”。

  2、深度认知

  苏州不仅拥有很好的低空经济产业基础,在政策认知、市场耕耘等方面都独具“苏州特色”。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是新加坡和中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苏州工业园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布新能源“新三样”、ESG、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金鸡湖为核心创建低空经济示范区,园区的新盛里低空经济产业园,被授牌“苏州市低空经济先导产业园”。据悉,由园丰资本与城市重建共同发起的“苏州工业园区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规模高达50亿元,首期规模10亿元,将为重点领域或优质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推动低空经济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低空经济方面,昆山、太仓更能称为“优等生”,昆山有两家大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配套企业,太仓航空航天方面比较强,且建有苏州唯一的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

  这种“深度认知”背后,也有一个事实:国内GDP排名前10名的城市中,苏州市是唯一没有民用机场的城市;全国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中,苏州市也是唯一没有民用机场的城市。

  3、全面起势

  应用场景是市场主体在发展“低空经济”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如何利用现有的市场要素,开拓更为丰富全面的应用场景,也是典型的“苏州优势”。

  立足于苏州市工业园区的星逻智能,致力于为新能源巡检提供无人机解决方案,在“应用场景”上独辟蹊径,通过星逻巡电智慧电网一站式巡检系统,为电网提供准确的红外识温,对于连接处温度异常以及温差异常进行预警,自动识别重点红外设备,实现配网缺陷检测,打造配电网、输电网、变电站的精准巡检,着力提升电网管理的智能化、无人化。

  在处于吴江区的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期间,适逢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前日刚刚到访,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是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截至2023年底,该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039件,其中发明专利1062件(国际专利6件),软件著作权364件。严格说,博众精工并非长期做低空经济,在“低空经济浪潮”下,不少业务也开始向这个赛道倾斜。

  据高新广场直航中心运营方、若航苏州直升基地负责人向媒体披露,高新广场直航中心将规划高新广场至南通紫琅湖、常州、嘉兴、杭州萧山机场以及上海白玉兰广场等地十余条航线,未来将成为空中快线楼顶重要枢纽点。

  目前,苏州已开通阳澄湖、太湖等低空航线20余条,通航飞行量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以来,苏州已签约低空经济项目超300个,计划总投资超900亿元。新签约低空经济产业基金19个,总规模超200亿元。

  4、融会贯通

  调研中发现,苏州将“低空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在“低空经济”问题上既有足够的共识,也保持一种相对的审慎,既体现出一种产业集聚的融合,也保持一种政商关系的融洽。这也许是外界津津乐道的“苏州品质”。

  政策方面,先后出台《苏州市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30年)》《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苏州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文件,为苏州“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在空域管理方面,苏州则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和低空飞行数字底座,开发了覆盖全市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现实实践中,也已实现多端融合:在产业端,已形成贯通研发、制造、应用的全产业链,提供超200亿元基金专项支持;在应用端,全方位拓展智慧物流、空中游览、联程接驳等场景,开通各类航线超百条,初步形成“半小时空中通勤圈”;在服务端,“空天地一体”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建成起降点近百处。

  三、亟需七种“示范”

  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对产业未来充满向往,但也存有一定的现实问题需要求解。结合国内外“低空经济”的发展态势,也对“示范性”带来一些启示。

  1、科技:科技创新的示范

  技术层面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出现,是“低空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之一。eVTOL分为载人和无人,突出特点就是不需要长跑道,可以垂直起降,可广泛用于城际交通、旅游观光、医疗、应急等领域。正是由于eVTOL 等新技术、新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提速,助推“低空经济”迅速升温成为全球新热点。

  启示一:聚焦提升“低空经济”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更大的创新与突破,与产业深度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2、转化:链主企业的示范

  链主企业的“龙头”效应不言而喻。深圳成为“低空经济”的“高地”,一个重要因素也在于一批类似大疆这样链主企业的存在,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和转化能力。比如四川提出,到2027年,在通航装备制造、低空飞行运营等领域各培育形成3—5家行业领军企业。调研中发现,尽管苏州在无人机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制造能力,但还需要尽快孵化出一批具备资源生态整合能力的链主企业和龙头产业组织,整合城市内部以及周边的市场要素。

  启示二:在低空飞行的垂直领域培育“链主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以产业整合拉动产业集群,打造整体发展势能。

  3、应用:应用场景的示范

  应用场景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低空应用的市场,以及大规模商用的可能性。分析人士认为,国内低空经济到2030年会激发三个万亿级的市场。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市场,上游的无人航空器生产制造,中游的通信网络、导航、监管系统等各个方面,下游的低空行业应用场景。

  近年来,伴随着“低空经济”产业加快与信息通信、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相关业态融合,在应用场景上呈现出“低空+物流”“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等多种适用场景。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传统通用航空的飞行时数中,训练飞行占比超过七成,生产作业飞行占比约为25%,商务及私人娱乐飞行占比不到5%,与全球约六成的通用航空服务于交通出行、运动娱乐、医疗救援的应用情况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通过开放应用场景,鼓励开展应用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有些场景还需要政府补贴,尚未形成大规模、可复制以及商业可持续的应用场景。

  启示三:无论是城市管理领域,还是应急处置领域,无论是即时配送领域,还是低空文旅消费领域,应用场景都需要进一步细化,进一步提升社会认知,进一步富有“想象力”,以应用场景倒推产业的发展。

  4、安全:安全运营的示范

  国内首个低空气象产业集群近日在深圳成型,而气象条件已然是影响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北方某地机场因无人机导致的公共安全原因,航班起降连续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低空飞行容易受到干扰的重要因素。

  2023年,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颁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把空域划设为七类,A、B、C、D、E为管制空域,G、W为非管制空域。出于城市人口密集、高楼大厦林立等因素,城市低空空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分配,并提高动态管理能力。

  启示四:安全是“低空经济”的命门所在,必须永远处在第一位,保障安全,一方面要提升航空器安全数字化管控能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增进低空空域的协同程度,优化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体系。

  5、规范:标准制定的示范

  围绕“低空经济”发展,如何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已成为全球性课题。不少国家都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低空飞行活动。例如,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无人机和通用航空器的管理规定,包括适航认证、飞行许可、驾驶员资质等方面的要求;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也加强了对低空飞行的监管,确保飞行安全。2016年,美国推进无人机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发布了商业用途小型无人机的运营规则。同年,欧洲单一天空空中交通管理研究院(SESAR)提出了U-Space概念,旨在优化无人机在低空领域的飞行管理。2019年,欧洲航空安全局进一步发布了两部无人机通用条例,全面规范了欧洲无人机的标准和运营要求。当前,低空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尚未完善,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技术标准与机制规范未统一,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启示五:“规则先行”,就是在更有序与更健康之间寻找平衡,在鼓励创新与引导规范之间寻找平衡。

  6、人才:人才培养的示范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低空经济”需要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力度,如此,方可为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目前,上海交通大学长三角(苏州)创新研究院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江苏省飞机先进作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系列科研教育机构落地苏州,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给了更多的可能性。

  启示六:进一步打通“低空经济”领域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环节,源源不断提供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等方面需要的人才。

  7、理论:发展理论的示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了“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和“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低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新形态,更能牵一发动全身,联动上中下游及周边的相关产业。

  启示七:无论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还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低空经济”都需要在发展经济学等方面为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的现实素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