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将超2000亿元,低空产业“蛋糕”如何做大做好?
今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这一新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主要以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为核心,涵盖了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多个领域,正引领着交通、物流、巡检、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多产业的变革。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低空经济整体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经济闪耀进博会舞台
低空经济这股热潮,也延伸到了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上。
“想象一下,以后大家下班要去比较远的地方,除了下楼开车,还有一个选择是上楼到楼顶起降点,乘电动飞行器出行,是不是很棒?”第七届进博会首设“未来低空出行”专区,一些低空经济代表企业带着真机参展,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空中的士”“飞行汽车”的真实模样。
这些低空出行代表企业所带来的eVTOL样机,不仅设计前卫,更兼具实用与经济性,展现了未来城市出行的无限可能。例如,某款电动飞行器凭借纯电驱动,单次充电续航可达250公里,巡航时速200公里,预示着个人空中出行新时代的到来。而另一款“空中的士”则以其高达每小时320公里的航速,满足了城际出行与低空旅游的多重需求。此外,应急救援、航空货运等领域的电动飞行器样机,也彰显了低空经济的广泛应用场景与巨大潜力。
进博会期间,低空经济企业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还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多家企业宣布获得大额意向订单,并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合作不仅体现了低空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也为低空经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
低空产业“蛋糕”的做大之路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推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加强低空飞行管理、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同时,多地政府和企业正积极合作,共同推进低空经济生态圈的建设,如北京、上海、常州、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宣布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明年打造100个示范项目。这些示范项目将涵盖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等多个方面,推动低空经济的全面发展。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正成为低空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长三角低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工作机制的启动,标志着该区域在推动技术装备、创新平台、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强调,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是推动长三角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长三角将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低空装备制造、特色应用示范、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创新及人才发展四大高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时表示,把长三角低空产业“蛋糕”做大做好的关键核心就是“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未来,我国将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低空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协同体系,培育低空产业长三角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共424家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1075种,保守估计五年内无人机数量将突破千万架,产业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且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此外,记者了解到,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领先水平也为低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低空经济: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目前,低空经济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涵盖低空飞行安全保障、空域管理优化及技术创新驱动等。为此,政府正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低空经济整体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
人才是低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这一新兴领域的人才缺口,政府与企业需共同努力,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激励机制,为低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总体来看,低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引领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变革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低空经济有望开启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