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空中百宝箱

多元融合作业航空器

2025-02-14 11:46:56
申报单位:技大智控(深圳)科技合伙企业
投上一票  

  一、行业背景

  2000年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开始发展,2010年消费级无人机开始爆发式增长,作业领域不再局限于农业或勘察作业。2017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十四五”规划出台,《“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中国要进一步开拓无人机市场。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涵盖消费级、工业级、军用级,但市场规模任在扩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共有1.9万多家,年产值达到1520亿元人民币,深圳市作为中国无人机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其无人机产业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730多家,年产值高达96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无人机产业总产值的超过六成(超过60%)。

  根据细分市场来看,多旋翼无人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达到了51.15%,其次是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占比超过40%。多旋翼型无人机在消费级和部分农工业应用领域中广受欢迎;而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更多被用于测绘,森林防火等长距离作业场景。以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为例。市场份额在2024年左右达到了约80%,中国国内市场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在影视行业用无人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民用市场随着低空经济热潮,已不在局限于影视行业。2021年美团正式开始无人机配送业务试点,2023年2月23日,美团宣布其城市低空物流解决方案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及《通用航空企业经营许可证》,标志着美团正式成为一家具有合法资质的城市级货运航空公司。同年,美团在深圳设立了空中运行管理中心。截至2024年底,美团已经在深圳等多个城市开通了超过25条无人机配送航线,覆盖了11个主要商圈以及多个居民区。工业用市场也收到政策利好不断拓展,包括农业植保、无人机测绘、管道巡检、城市管理、地质勘测、消防安保、抢险救灾、气象监测等。

  二、项目介绍

  本项目“多用途无人航空器及智能吊舱开发”技术方案主要分为机体开发与智能吊舱开发两个部分,其中,机体开发旨在开发一款适用于多种场景,泛用性强,适配多种吊舱的通用机体,智能吊舱为多种可满足不同任务需求的拓展功能模块。

  多用途无人航空器机体下部设计留出大块用于加装无人航空器智能吊舱的空间,提升无人航空器功能拓展的自由度,选用大功率电机,加大机体的载重,可适配各种不同功能的智能吊舱。具体功能的实现移植至智能吊舱模块,机体本身仅作为智能吊舱升空的载体,并无其余的功能要求,可实现稳定的起飞与降落,有效降低成本。机体的功能可最简化,减少机体的成本与重量。

  (用户使用差异示意图)

  智能吊舱为搭载于多用途无人航空器上的功能模块的统称,具体结构配置根据需实现功能改变。无人航空器机体仅搭载不可转动的低清摄像头。机体可搭载高清摄像头模块实现高清摄像。可搭载环境监测模块进行片区空气检测。智能吊舱包括但不限于高清摄像头、机械手、双碳传感器、红外摄像头等等设备仪器。

  三、项目发展成效

  (一)科研与创新成果显著

  深圳技术大学作为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凭借其在无人系统与低空经济领域的深厚研究基础,通过与大亚湾科创集团等企业联合建立的“无人系统与低空经济融合创新中心”,为项目提供了强大的科研与创新平台支持。这些平台不仅汇聚了丰富的资源,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例如,项目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多款适用于物流运输和城市交通监测的无人机产品,并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应用,显著提升了相关领域的运营效率。

  (二)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

  深圳技术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项目的快速发展。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项目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加速了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例如,学校与大亚湾科创集团的合作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为项目的市场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目前,项目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推动了项目的市场拓展和产业化落地。

  (三)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深圳技术大学的资源共享机制为项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项目团队能够共享学校的科研设备、实验室等资源,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多方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了各方优势资源,加速了项目的研发进度,提高了项目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例如,通过与周边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团队在无人机的智能控制算法和高性能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深圳技术大学新开设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专业,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应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无人机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多个方面,为项目的多用途无人航空器开发提供了全面的人才支持。目前,已有数十名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为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五)跨学科人才融合成果突出

  无人航空器项目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深圳技术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提供了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创新和协作,为项目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提供了人才保障。例如,城市交通与物流学院的学生专注于物流运输模块的开发,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的学生负责数据处理和智能控制,质量和标准学院的学生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标准。通过跨学科合作,项目团队成功开发出具备多种功能的无人机系统,满足了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六)持续的人才输送与培养循环形成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项目持续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与项目的合作,学校将实际项目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了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目前,项目团队已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定期接收学生实习和参与项目研发,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