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瞄准未来产业 抢抓发展机遇

南京低空气象工作全面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2025-02-12 11:51:02
申报单位:南京市气象局
投上一票  

  总体介绍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导经济转型的重要赛道。安全、智能飞行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气象保障则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南京城区横跨长江两岸,具有独特的跨江低空飞行场景。这些场景包括跨江投送、跨江执法飞巡等特色应用场景,业务量大且面临情况复杂,需要更精准的气象保障服务。市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凝聚合作共识,强化科技创新,按下低空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快进键”。

  主要做法

  一、发挥部门优势,凝聚合作共识

  扎实调研,创造有利政策环境。撰写低空气象专题调研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被市委办《每日要情》专报录用。气象部门职责分工写入《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办法》、《南京市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2024年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清单》。

  强化沟通,激发多方合作共识。在市政府提出由交通局牵头发展低空经济之初,市气象局第一时间赴交通局开展调研交流。先后与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市交通集团、浦口高新区管委会等10余家单位对接,充分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主动争取场地、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外部资源。通过多轮沟通,激发合作共识,促进合作意愿。

  四方合作,夯实气象服务基础。市气象局与创新研究院、市交通集团、浦口高新区签署四方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南京低空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共同开展科学实验、数据共享、技术研究、平台研发、标准编制等工作,绑定优势合作对象,夯实发展基础。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梳理出可用于低空气象观测的自动站215个、其它设备93部,可用于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建设的数据9类,整合为“高精度、多要素、立体化、分钟级、全覆盖”南京低空气象数字底座。

  合作建立低空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参与南京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筹备与建设,专门设置了气象席位,建立预报服务实时连线与会商机制,促进气象保障业务流程全面融合。

  二、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

  组织观测试验,为低空气象科学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制定《南京低空飞行气象科学观测试验方案》,以市气象局观测站网为基础,联合部门内外单位及企业同步开展无人机跨江飞行气象观测,结合搭载在试验区、航线沿途铁塔上的仪器设备,收集0-1km梯度气象数据,形成气象数据集,该数据集将为低空气象服务的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研发服务平台,为低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软件环境。聚焦低空气象保障关键问题,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和AI技术,9月初自主研发完成“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平台”,可开展不同航线飞行活动适飞气象条件感知和预报,气象信息融入低空空域多级栅格化管理,实现精准放飞、安全调度等功能,为低空飞行活动安全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平台率先接入浦口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10月接入市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为日均1000余架次的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气象服务。

  联合科技攻关,为低空气象关键技术攻克提供支持。围绕低空气象保障关键技术难点,市气象局联合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申报2025年度中国局创新发展专项,联合市交通集团编写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共同攻关低空气象关键技术问题。

  取得成效

  一是自主研发的低空气象服务平台产生了良好的服务效益和行业影响力。自主研发的“南京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平台”,可提供2周以内逐日到分钟级、水平分辨率2.5公里到500米、垂直分辨率1公里到50米、共10大类数字预报产品,能满足到精确到航线的不同飞行场景需求。目前业务平台和产品已全面接入市、区两级飞行服务中心全流程、各环节,气象部门承担低空气象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支撑、服务提供和标准制定等工作。以该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基于数字孪生的特大城市立体交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获评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科技联盟“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及江苏省“数据要素×”大赛气象赛道一等奖,入围“数据要素×”全国总决赛气象服务赛道十强并获得最具发展潜力奖,获评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要素×”典型案例。

  二是共同攻克的低空气象服务关键技术促进了南京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电科十四所等一批涉及气象、低空的高新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南京,为南京低空气象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创新支撑和资源优势。通过低空气象平台和有关技术的研发,有效提升了超低空边界层大气关键要素数据衍生数据分析处理等能力,为城市精细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以低空气象服务工作为抓手,锻炼了一批科技业务人才,强化了南京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南京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率先启动低空气象观测试验为南京低空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11月2日,市气象局组织召开南京低空气象观测试验启动会暨研讨会,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市交通集团及浦口区政府及22家低空产业链企业参加,在会上启动南京低空气象工作四个“一”,即四方签署一份“南京低空气象能力提升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一个“南京低空气象科技创新基地”、上线一个“南京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平台”、启动一项“低空飞行气象科学试验”。启动会共有22家企业参与,陆续收到11家企业共22种不同类型设备的参试申请,参试设备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该活动被南京日报、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杨子晚报、现代快报、南京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低空飞行气象观测试验成果为起降场气象设备建设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将全面赋能南京低空飞行制造产业链发展。

  经验体会

  一是高位推动全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低空气象服务工作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全力支持。在11月1日的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会上,低空气象作为重要内容被单独展示,并明确提出打造“南京低空气象科技创新基地”和上线低空气象服务平台。

  二是提早谋划抢占先机。聚焦党委政府需求,市气象局党组应用“9119”工作法,在市委市政府初期部署时就提前介入,在政府相关文件印发前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确保气象部门在低空经济中有职责、有作为。文件印发后,工作专班紧盯不放,保持与牵头单位高频率沟通,保持工作步调与政府工作部署一致。

  三是技术先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市气象局在加强沟通对接的同时,强化服务平台研发,第一时间成功打造出“南京低空气象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展示、推广,以完善的功能、更精细化的产品展现了南京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水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