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电信低空无人机交通智能巡检
一、总体介绍
国家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其发展,鼓励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低空应用场景,以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电信邛崃分公司积极响应中央及各级政府低空经济建设号召,依托无人机技术演进和研发迭代快速的优势,开展“智慧交通+低空经济”赋能行动,丰富低空经济在交通领域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助力构建数字化交通网络智能巡检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交通智能巡检领域应用标杆。
邛崃市地处川西平原与丘陵过渡带,山区、河流分布广泛,部分交通设施位于偏远或地形险峻区域,传统巡检存在效率低、覆盖不全、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与特点,结合智能传感器、5G、AI等前沿应用技术,对交通网络进行高效覆盖、精准检测和智能化分析,能够显著提升巡检质量和效率,尤其适合邛崃这类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网络分散的区域。因此,邛崃电信开展了低空无人机交通智能巡检的探索与试验。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筹备测试工作
测试工作安排:在2024年10月到11月先后多次,联合成都纵横无人机合作伙伴,在邛崃市平乐镇寿高路交运局公路养护段开展测试工作。选用纵横大鹏CW-15Ⅱ无人机,针对公路养护工作中的隐患内容进行自动巡检,开展现场线路勘测、航线设计、无人机性能测试、传感器测试、数据智能分析等,测试过程中优化和制定标准空域申请流程和安全应对措施,验证了低空无人机交通巡检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后续常态化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技术储备和智能分析数据积累。
1、综合性能测试:全面测试无人机在空载和传感器搭载条件下的各项综合性能表现,包括空载和搭载光电吊舱情况下飞行续航时间、有效飞行距离、飞行高度变化、通信信号情况、电池电量消耗等。在空载飞行测试中,记录了飞行时间、距离、高度、电池电量消耗等无人机的性能表现,验证了不同飞行阶段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传感器飞行测试中,记录了搭载光电吊舱飞行时间、距离、高度变化、信号情况、电池电量消耗速度等,分析了传感器测试数据效果,验证了传感器飞行中线路精准性、数据实时性、数据有效性能够满足交通巡检技术要求。
2、智能识别与数据积累:针对交通巡检中隐患内容,进行了智能识别试验,利用AI对巡检实时视频中道路养护关注的隐患进行自动识别,并生成隐患信息推送给相应的负责人,便于养护人员进行现场确认与处置,形成巡检隐患的闭环管理。在试验过程中,对不同的隐患数据进行了采集与训练,为后续该区域巡检提高隐患自动识别准确率和丰富识别项提供数据积累。
3、巡检流程制定与优化:按照交通巡检业务标准,结合测试线路勘测结果与无人机性能,制定了无人机交通巡检标准化流程,包括空域申请、飞行计划安排、数据采集、精准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上报等。在测试过程中,进行了不断调整和优化,为后续低空无人机交通巡检大规模推广和标准化应用奠定基础。
4、巡检安全措施制定:从不同维度对整个巡检环节制定了安全保障措施,包括设备日常检查和维护、人员安全操作规程、飞行环境安全评估、突发情况应对措施等。在测试过程中,对安全措施进行了预演和规范,为后续低空无人机交通巡检树立安全管理典范。
(二)探索商业运营模式
1.明确盈利途径:主要通过无人机巡检数据服务进行盈利,单架次无人机巡检飞行数据单价约5000~8000元/次,由于前期在无人机购置、航线申请、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较大,要达到盈亏平衡点,估计需要5~8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和运营成本的逐渐降低,在未来5年内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后续电信邛崃分公司,可积极拓展业务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估计在3~55年内可实现盈亏平衡。
2.规划网络建设:建设无人值守机库系统,覆盖半径30km2,对邛崃市主要公路养护段进行覆盖,建设无人机巡检网络,实现重要区域巡检全覆盖。
3.寻求合作发展:计划与地质勘察、电力、环保、水利、林草等企业与单位合作,开展低空无人机设备与数据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
(三)强化系统建设与数据管理
1.无人机系统建设:自购无人值守机库系统,该无人机系统具备全自主飞行、实时数据监测和传输功能,能够自主采集图片、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低空智能运营提供有力支撑。
2.数据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机制,对无人机的飞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成果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数据主要对接电信的运营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的政府航空管理部门,实现数据的有效流通与利用。
(四)推动技术与设施升级
1.技术优化合作:保持与无人机厂商、各无人机协会等的紧密合作,重点针对数据成果有效性,提升数据智能分析能力,搭建智能识别算法与模型。同时,探索引入其他型号的无人机进行测试,寻找邛崃地区的更多应用场景和综合解决方案。
2.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无人机运行受天气影响较大,建议政府部门牵头为无人机运输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信息,以便提前做好飞行计划调整和飞行保障。同时,呼吁政府部门加大对无人机起降点、充电设施、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为无人机常态化商业飞行提供支撑。
(五)呼吁政策支持与保障
1.政策法规完善:积极呼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空域管理、飞行许可、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规定,提高空域申请通过率和效率,为无人机配送业务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
2.加大支持力度:鉴于无人机项目或低空经济尚处于市场培育和场景挖掘阶段,建议加大对无人机相关项目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降低市场开发和进入的门槛,加速市场的形成,增强企业在新兴行业试点的信心和动力。
三、取得成效
(一)技术验证与数据积累
1、性能与安全验证:通过多次巡检工作测试,验证了纵横大鹏CW-15Ⅱ无人机在交通巡检工作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不同飞行环境下,巡检线路精准度、巡检画面实时性、巡检成果有效性均能满足交通巡检技术要求。同时,也为无人机交通智能巡检提升方向理清了方向和思路,加强巡检隐患数据管理和训练,进一步提高智能识别准确率和丰富智能识别样本库。
2、巡检流程优化:通过多次无人机巡检整体流程测试,不断优化空域申请、飞行航线、数据分析等流程与方案,提高了巡检效率和结果精准度。根据测试不断优化的流程为正式运营提供了标准化流程。
3、智能识别数据积累:无人机巡检测试中,积累了较多隐患影像数据,形成了一定量的数据库,为后续智能识别能力提升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社会与行业影响
1.社会反响良好:测试活动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测试现场周边居民积极参观,群众反响热烈。同时,引起了市级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认可,为项目的持续推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行业合作拓展:吸引了众多行业的关注与合作意向,地质勘察、电力、环保、水利、林草等企业与单位合作展开合作洽谈,为拓展业务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
(三)商业运营潜力显现
1.应用场景拓展:明确了无人机在交通网络巡检的场景,如如桥梁、隧道、山区公路等交通设施具有应用空间;在测绘、应急、施工监管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为未来业务拓展提供了方向。
2.运营成本与盈利分析:虽然低空无人机巡检前期建设成本较高,随着无人机的应用将逐步代替传统巡检,减少人力成本。随着使用时间越长、覆盖区域越大,盈利优势约明显。预计3~5年即可实现盈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