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飞行培训领域创新应用

2025-02-19 15:03:45
申报单位:成都雷电鸟科技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案例描述

  成都市大邑县《成都雷电鸟》依托川西平原与丘陵交错的多样化空域环境,以及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的政策优势,自2024年起打造西南地区另一个“无人机飞行培训+产业应用”融合示范基地。通过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大邑县《成都雷电鸟》租赁成都大宏立股份有限公司5亩厂区面积,用于无人机的综合生产、实训基地,涵盖室内模拟训练场、丘陵实操飞行区、应急演练场景等多元化培训场景,年均培训持证飞手超100人,占四川省无人机驾驶员新增总量的2%。

  典型应用场景:

  多层级培训体系:

  基础培训:面向农民、退伍军人等群体,开展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培训,年均输出40名“田间飞手”。

  专业认证:与中国工信部、民航局(CAAC)、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合作,开展实名认证,累计认证且成功颁发资质证书110余张。

  行业定制:为测绘、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企业定制培训方案,2024年完成成渝地区电网巡检飞手培训60人次。

  产训融合模式:

  生产、培训基地与各省市无人机企业(如四川郎辰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光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建“教学-研发-实战”闭环,学员可直接参与植保、测绘等真实项目,培训周期缩短20%,就业率达95%。

  创新“培训+就业”扶贫机制,2024年帮助10名低收入农户通过实名认证实现月均增收6000元以上。

  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吴孟强教授亲临我单位指导培训教学工作现场实景拍摄

  二、技术要求

  大邑县《成都雷电鸟》无人机飞行培训体系以“安全、高效、场景化”为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包括:

  智能化模拟训练系统

  VR/XR沉浸式训练舱:1:1还原山区、城市、农田等复杂场景,支持风场、电磁干扰等环境模拟,降低实操训练风险40%。

  AI评估系统:通过动作捕捉与算法分析,实时评判学员操作规范性(如航线偏差、应急响应速度),训练效率提升50%。

  全地形实操训练平台

  丘陵适应性训练区:设置高差200米的连续坡地,配备RTK差分基站与毫米波雷达,实现无人机在复杂地形下的精准起降与避障训练。

  多机协同演练系统:支持10架无人机同时编队飞行,模拟植保集群作业、灾害现场多机协作等场景。

  标准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包:涵盖《低空空域管理法规》《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原理》《特情处置手册》等12个标准化教学模块。

  5G远程教学:通过低延迟直播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专家远程指导山区学员实操,覆盖新疆、甘孜、阿坝等偏远地区。

  三、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直接经济收益

  培训收入:基础课程学费5000-8000元/人,高级资质课程1-2万元/人,2024年培训业务直接收入超70万元。

  企业合作:与顺丰、京东等物流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单家企业年培训采购额超30万元。

  市场增长潜力

  人才缺口驱动: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需求将突破100万人,目前持证人员仅15万,培训市场缺口达85亿元。

  政策红利释放:四川省《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每个市州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无人机培训基地”,大邑模式可复制至全省21个市州。

  产业链延伸价值

  带动本地无人机维修、保险、数据服务等配套产业发展,2024年衍生业务规模达1.2亿元。

  培育“飞手经济”生态,学员毕业后组建植保队、测绘团队,年均创造服务产值超8000万元。

  四、社会效益

  就业创业赋能

  累计帮助200名农村青年、退役军人获得高附加值技能,就业平均薪资较传统务农提高2-3倍。

  孵化3个乡村飞防合作社,2024年承接跨省植保作业项目,单社年收入超10万元。

  低空安全治理

  通过规范化培训,全县“黑飞”事件认知发生率下降40%,减少重大活动空域零事故。

  组建西南又一支县级无人机应急救援队,力争在山洪灾害中完成被困人员定位与物资投送。

  乡村振兴推动

  “飞手培训+本地服务”模式使大邑县农业无人机渗透率提升至25%,带动10万亩农田实现智慧化管理。

  开发“无人机+文旅”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航拍培训与飞行挑战赛,2024年吸引研学游客1万人次,创收200万元。

  教育公平促进

  建议与西华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院共建“无人机现代产业学院”,每年为偏远地区提供200个免费培训名额。

  编写《丘陵地区无人机操作规范》地方标准,填补西南地区山地飞行培训技术空白。

  五、结论与展望

  大邑县《成都雷电鸟》通过无人机飞行培训构建了低空经济“人才-技术-产业”闭环生态,其经验丰富、属于典型案例。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技术升级:引入AR眼镜辅助实操训练,开发AI虚拟教员系统;

  模式创新:试点“培训+无人机租赁”金融模式,降低学员创业门槛;

  区域协同:联合成德眉资城市群共建应急救援队,打造西部无人机人才枢纽。

  该案例表明,无人机飞行培训不仅是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更是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关键纽带。通过标准化、场景化、普惠化的培训体系,大邑县正在为全国丘陵地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蓄水池”与“创新试验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