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高速公路道路桥梁无人机巡检

2025-02-19 14:57:34
申报单位:成都交投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投上一票  

  一、总体介绍

  (一)项目背景

  随着“低空经济”首次写入2024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及成都市积极响应政策,出台《关于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推动无人机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成都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聚焦超大城市治理难题,选定成万高速(成彭段)作为试点,利用无人机技术构建“空地一体化”巡检体系,通过常态化、智能化巡检,解决传统巡检效率低、成本高、人员安全风险大等问题,提升道路桥梁安全管理水平。

  (二)项目目标

  以“无人机巡检+智能巡检平台”为核心,通过常态化、智能化巡检,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城市安全出行方面,全面监测路面异常(如坑凼、积水)、桥梁结构安全、边坡稳定性等,保障道路通行安全;二是交通管理服务方面,利用无人机高空喊话、违法抓拍等功能,优化交通疏导与施工区域警示;三是应急处置能力方面,快速响应交通事故,实时回传现场影像,辅助应急决策与物资投送。

  二、主要做法

  在成万高速(成彭段)全段约19.2公里,覆盖桥梁、边坡、中分带等重点区域,利用无人机巡检开展日常巡查、风险隐患排查、紧急事件处置、预防二次事故发生等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成万高速(成彭段)无人机巡检路线

  示意图(一)设备与技术配置

  1. 无人机选型与功能

  采用电动六旋翼无人机,具备一是机动灵活的优势,可垂直起降、抗风7级、航程30公里,适应复杂环境;二是可实现多载荷集,配备30倍光学变焦三光吊舱(可见光、热成像、激光测距)、喊话器、探照灯、爆闪灯等,满足巡检、应急、交通管理多场景需求;三是可实现实时传输,通过4G/5G网络回传高清影像至指挥中心,支持远程操控与智能分析。

  2.智能巡检平台

  将无人机通信技术、避障技术和智能识别算法进行集成,形成一套适用于高速公路巡检环境的无人机巡检系统平台,一是云端平台架构,基于IaaS(基础设施)、PaaS(平台服务)、SaaS(应用服务)三层架构,集成飞行控制、数据分析、应急指挥功能;二是AI算法应用,通过目标检测与图像分割模型,自动识别路面坑凼、设施损坏、边坡侵蚀等异常,准确率提升60%以上。

  (二)实施流程

  2024年国庆期间成万高速(成彭段)无人机空中防堵保畅

  1. 常态化巡检

  全年飞行不少于300架次,分区域、分时段执行巡检。一是路面巡检,每日巡检路面坑凼、积水、抛洒物、附属设施等路面外观状态;二是桥梁与边坡巡检,每月1-2次专项检查桥下空间、边坡稳定性;三是中分带防眩设施(防眩板、绿化带)每月1-2次倾斜摄影,监测防眩设施与绿化带的高度及连续性。

  2. 交通管理与应急响应

  一是交通疏导,高峰时段通过无人机高空喊话、爆闪灯提醒车辆减速,抓拍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二是事故处置,使用无人机5分钟内抵达事故现场,实时回传高清影像,辅助定位、现场指挥与应急物资投送。

  3.数据分析与报告

  一是数据管理,每月形成《无人机巡线数据统计表》记录任务编号、执飞参数等,确保数据可追溯;二是数据应用,每月形成《无人机飞行巡检监测报告》,内容需包括任务航线信息、任务执行情况信息、点位图片、风险隐患、广播内容(如有)、巡检意见和巡检结果。

  三、取得成效

  (一)经济效益

  1. 成本节约。以实施区域19.2公里日常巡检为核算基础,传统巡检年费用约180万元(含人工、车辆及道路环卫费用,不含交通管理及应急处置费用),采用无人机巡检服务约115万元/年,预计节省巡检费用约65万元/年,综合巡查成本降低40%左右。

  2. 效率提升。相比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无人机能够迅速起飞并覆盖大面积的高速公路和桥梁区域,通过自动化飞行和预设航线,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全面巡查,显著提升巡检效率;同时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帮助道路运管单位为后续的养护和维修做出科学决策,预计综合巡检效率可提升50%至60%左右。

  (二)社会效益

  1. 安全风险降低。传统巡检方式巡检人员需长时间在高速公路、桥梁上实地作业,存在因交通拥堵、恶劣天气、突发交通事故、登高作业等因素带来的安全风险,采用无人机巡检可大幅减少巡检人员路面作业时间,规避交通拥堵、恶劣天气等安全隐患。

  2. 交通管理及应急响应提升。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拥堵点与事故高发区,提升道路通行效率15%以上;事故现场影像回传时间≤3分钟,应急处置决策效率可提升50%。

  (三)技术创新

  1. 多源数据融合。可结合无人机影像、激光雷达与历史数据,构建道路健康动态评估模型。

  2. 智能识别突破。AI算法可识别20余类道路异常,误报率低于5%,支撑科学养护决策。

  3. 知识产权成果。计划于2025年底取得知识产权4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