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材通航:以模式创新推动航空救援走出困局
中国民航大学积极响应低空经济战略部署,全力推动低空经济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学科特色,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业服务过程中,针对航空救援应用场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中航材航空救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材”)是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投资设立的国内首家专业从事航空救援的平台型综合服务公司,以直升机、固定翼、无人机等航空器为主要运载工具,构建“空地一体化”航空医疗救援服务平台,致力于把救护成本可控化,使航空救援走进寻常百姓家。
01 成本与市场交织的困局之殇
我国航空救援费用较高。例如,浙江宁波到杭州或上海的直升机救援,每小时费用在4万元到8万元之间,而地面救护车费用仅为1000元左右,相差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高昂的救援费用使得许多患者望而却步,限制了航空救援的市场需求。通航企业由于收费高难以吸引足够的业务量,导致运营成本难以覆盖,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不少通航企业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离开该行业。
02 平台服务模式试图破局
中航材认识到国内航空救援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在于模式,自成立之时便积极探索新模式,致力于成为航空资源集成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
多个救援基地协同运作。中航材在湖北十堰、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部署了四大航空救援基地。湖北十堰基地与十堰市人民医院紧密合作,自2021年起已完成93例病人的转运工作,积极探索航空救援“大应急”模式;湖南长沙基地自2022年起至今已执行各类任务57起;长三角一体化航空救援基地位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开展全省范围内的航空医疗救援网络搭建及起降点建设工作,并设立国内首创“航空救援数字创新中心”;成都金堂基地进行常态化备勤,覆盖四川省和重庆市,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提供航空救援理论与机上实操培训。
多方资源联动整合。在航空器资源方面,集合行业里所有供应商,如航空租赁公司、通用航空公司、油料公司等,整合不同类型航空器并组建机队,通过资源整合为降低航空救援成本奠定基础;医疗资源上,组建来自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团队,建立分级响应机制;信息与指挥资源方面,构建救援信息平台,实现多方共享和统一调度;地面保障资源上,利用现有场地并规划建设专用起降点,整合地面服务团队。
03 明确主体职责构建长效机制
航空救援作为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其高效运行离不开多主体的协同合作,各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医院以病情为主。医院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医疗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航空转运,并评估中航材转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根据患者病情,医院需要准备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确保在转运过程能够提供持续的医疗支持;医院依需派遣专业的医护团队随直升机前往,负责在转运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机组人员以安全为主。机组人员需要查看任务地点的地理信息,和任务区域的气象预报,确定是否适航;需要评估救援任务难度和救援时效性,确保整个救援过程能够平稳地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需要清楚所驾驶飞机的性能参数,如最大航程、最大起飞重量、燃油续航能力等,根据任务距离和救援设备的携带要求,判断飞机是否能够满足任务需求。
平台以效益为主。平台方需要对救援资源可用性进行评估,包括机组人员、医护人员、救援设备等;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根据救援对象的生命危险程度、成本效益等因素进行任务优先级评估。
04 共创经济与社会价值双赢新局
提高运营直接收入。随着航空救援的不断发展和业务拓展,中航材获得了相应的运营收入。自2021年11月至2024年11月,仅在华中区域就完成95人次救援任务,飞行时长累计155.5小时。
降低通航公司成本。通过平台模式,将社会化通航公司的运力纳入其中,对闲置航空器进行专业化改装,盘活了行业内现存资产,降低了通航公司购机和运营成本,提高了通航公司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整个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拯救生命和降低伤残率。航空医疗救援的及时性降低了病患的死亡率和后遗症风险。例如,通过直升机将一位危重患者转运至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救治,将原本2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至仅15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推动航空救援产业发展。中航材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航空救援服务模式,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推动了航空救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和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航空救援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在突发性应急事件中,如火灾、洪涝等自然灾害以及安全生产事故等,航空救援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可与地面、水域等应急力量形成有效互补,提升了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