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健康,青岛急救展翅飞翔
一、项目背景
青岛市急救中心在1994年与驻青部队建立直升机医学救护和演练长效机制,2001年联合青岛直升机航空公司成立全国首个“120直升机立体急救网络”,2017年青岛市急救中心以商业保险模式联合上海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山东省第一个“空中120”项目。2019年,青岛在国内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正式启动青岛市急救中心航空医疗救援运行服务项目,将2架医疗救援型轻型双发H135直升机并入青岛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通过青岛市急救中心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向社会提供院前急救和医疗转运服务,业务范围覆盖青岛全市域和周边200公里半径。
二、项目运行情况
(一)组织方式。由一名航务、两名机务、机长、副驾驶、医生、护士组成直升机医疗单元,共同完成航空医疗救护任务。航务、机务、飞行人员由通航公司提供,医护人员由经过航空医疗救援专业培训的院前急救或院内医护人员担任。青岛市急救中心接到呼叫后,根据病情对任务分类,评估是否航空受益,是否适航,包括综合考虑时间、天气等条件、起降点条件等因素后正式启动航空医疗救护。执行任务时,由通航公司负责航线规划、航线申请、飞行安全、地面保障、航油保障,随机医护人员负责医疗救治,患者交接,共同做好伤病员的救治转运工作,确保途中安全。
(二)分级分类开展航空医疗救护。急救类任务由市急救中心调派直升机进行航空医疗救援或专家、设备投送,使用政府购买的服务时间;非急救类任务由通达飞翔(青岛)急救转运有限公司组织转运,采取市场化商业化运作。
1.院际间急危重症伤病员急救转运。急危重症伤病员因所在医院救治能力不足等情况需要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抢救时,通过直升机转运可以避免地面交通颠簸、缩短途中时间、降低转运风险。
2.海岛、海上医疗急救转运。青岛海岛数量较多,海域面积大,海上工程、海上船只、海上渔业等活动密集,海岛居民、船舶工作人员突发急症和创伤时需要直升机快速救治和转运。按照有人海岛居民数量、青岛海域过境和泊岸的船舶数量估计,预计年转运量在80例。
3.器官、血液急救转运。对于心肺等需要4—6小时转运的移植器官,直升机在600公里范围内能够快速转运,匹配器官转运的时间要求。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例,预计每年可通过直升机转运的器官数量在20-30例,联合固定翼飞机进行全国范围转运也有一定数量。
4.专家与医疗团队急救转运。对于病人不适合移动,或者需要指定医疗专家和团队快速到达病患者身边时,直升机能够满足该类需求,1—2个小时时间可携带医疗专家和团队到达300公里范围内的病患者身边。
5.院际间非急救转运。病情平稳、生命体征稳定、不需要实施现场紧急救治措施的伤病员,从上级医院转至下级医院,或者同级医院之间的转运。
(三)取得成效
1.构建空中生命通道。2017年至今,青岛市急救中心航空医疗救援服务项目共救治转运伤病员65例,任务涉及海岛救援、海上救援、急危重症转运等各类患者,救援范围遍布胶东半岛,为胶东经济圈五市百姓搭建起一条“空中绿色生命通道”。
其中,2023年6月初转运的莱西1例95岁高龄的危重患者创下了全国直升机航空医疗救援的最大年龄记录;2023年9月2日,转运1例腹主动脉破裂危重患者,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紧急实施破裂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修复术,当天下午患者即可下地活动;2024年1月4日、5月29日两天,医疗直升机一天连续两次航空救援,体现担当作为;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青岛市急救中心科学防护,严格洗消,零感染转运多例海上外籍邮轮患者。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日报》、《中国民航报》、各级网站视频号等对青岛航空救援事迹进行了大量报道。
2.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组织各急救中心、医疗机构、救援机构、志愿机构和通航公司等63家单位成立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强化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区域航空医疗救援服务能力。
二是青岛市急救中心与胶东五市急救中心共同建立胶东经济圈航空急救一体化发展机制,开展跨地区演练10余次、航空医疗转运10例,深入辐射带动胶东半岛航空医疗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是探索市场化运行,吸纳96120青岛市非急救转运服务平台、通达飞翔加入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目前,非急救转运机构已与省内53家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开展院间直升机医疗转运16例。
四是组织区域性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研讨会、半岛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工作会,成功主办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航空医疗救援论坛,为推进航空医疗救援事业融合发展分享经验、贡献力量。
3.提升航空医疗能力。一是优化医疗直升机起降点布局,在市急救中心和即墨空客基地一南一北分别设置直升机备勤基地,建立医疗机构直升机起降点27个,满足转出、转入的起降需求。
二是和市中心血站建立青岛市航空医疗院前急救血库前移联合保障机制,和市妇儿医院启动半岛儿童急诊创伤航空医疗救护协作网,和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开展直升机ECMO重症患者转运演练,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开展移植器官转运演练,开辟了多场景救治转运模式。
三是2019年至2024年连续举办8期“航空医疗救援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班”,为全国各地培训骨干1000余人,为打造专业化、规范化航空医疗救护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组织参与航空医疗救援联合应急演练近60次,充分展现“H135直升机”灵活机动、突破空间障碍能力强的优势,实战检验了与应急、交警等各部门、各环节的协同配合,为空中紧急医学应急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直升机具有覆盖范围大、飞行速度快、直接到达任何地点的特性,是地面医疗救护力量的有机补充和提升。航空医疗救护是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民生、城市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典型应用场景,其服务普及后每年可以挽救成千上万条不该逝去的生命,能够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青岛市航空医疗救护工作具备了推广和普及发展的条件,优先发展航空医疗救护可以全面带动低空经济各环节发展,能够拉动城乡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空地通讯新基建、就业人群增加和航空配套产业聚集,促进低空空域和航路网络完善、商业保险等保障型消费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