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展播

领航低空数智交通新时代,助力大湾区低空经济腾飞

中信海直“云端看湾区”低空交旅融合项目

2025-02-14 16:15:36
申报单位: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投上一票  

  一、案例背景

  中信海直作为国内通用航空市场的龙头企业,在飞行保障、机务维修、航材储备、航管协调、运行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均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运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当前国家层面对低空经济的重视和支持,为中信海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中国民航局的一系列法规修订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低空旅游观光航线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为深圳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也进一步坚定了中信海直在低空旅游领域深耕的决心。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升级,公众对于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低空空中游览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体验,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在此背景下,中信海直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低空经济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业务创新,推出“云端看湾区”低空旅游系列产品,这是中信海直响应国家战略、顺应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优化自身业务及收入结构,同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产品,培育城市交通新业态,构建全域覆盖的低空智能交通网络,展示大湾区的独特魅力和城市精神,促进区域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二、案例具体内容

  中信海直“云端看湾区”产品立足于深圳,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精心打造了两类航线:市内航线和城际航线,旨在为游客提供独特的空中视角,领略大湾区的风采,同时推出党建/科普研学及私人定制业务。市内航线专注于深圳市内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区域,通过精心规划的观光航线,为游客展示深圳的城市魅力。目前,“深圳湾之行”、“蛇口邮轮母港观光” 、“西丽水库大学城观光”、“欢乐海岸观光”、“海上世界起落观光”、“海上世界深圳湾观光”等6条航线已成功开通并投入运营,“罗湖区内观光路线” 、“深圳市区观光路线 ”等航线正在规划设计之中,预计将为游客带来更多元化的观光选择。城际航线则跨越大湾区内的主要城市,主打的“深圳南头—珠海九洲”线路,是全国首条常态化短途运输直升机航线,连接两个经济活力城市,为游客提供穿越城市天际线的飞行体验。目前深圳至大湾区周边城市如中山、湛江、珠海横琴等地以及香港、澳门的短途运输航线均在紧锣密鼓的规划之中。这类航线不仅提供了城际观光新体验,也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促进了大湾区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图:中信海直“云端看湾区”低空旅游项目

  以市内航线——“深圳湾之行”为例,在充满活力并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创新精神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中信海直的“深圳湾之行”空中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了一次深入体验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绝佳机会。线路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全长20公里,途经沙河高尔夫—春笋大厦、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人才公园—深圳湾口岸—深圳湾大桥,飞行时间约10-15分钟。自2024年1月1日由中信海直深圳分公司试运行及2月正式执飞以来,运行情况良好。

  “云端看湾区”空中游览项目中城际航线的代表——“深圳南头-珠海九洲”线路,横跨深圳与珠海,全程61公里,从深圳直升机场起飞,途经深圳湾、蛇口码头、内伶仃岛、淇澳岛,最后飞抵珠海九洲机场,飞行时间约20分钟。项目线路自2024年4月30日正式开通以来,乘客接待量持续稳步增长。

  项目中包含的低空经济主题科普研学活动,自2024年2月接待首批活动与者以来,已成功举办11场,覆盖人数超过1000人,包括海外来访管理研修班、政府机构组织的主题调研组、在校大学生以及中小学生等多个领域的团队。

  三、创新性做法

  中信海直的“云端看湾区”空中游览项目,在航空旅游这一新兴领域中以其创新性与传统交通或旅游项目明显区分开来。它不仅提供了高端、独特的服务体验,更推动了传统旅游业态的革新。

  (一)低空新视野。“云端看湾区”项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低空视角,传统旅游项目往往局限于地面或水面视角,而直升机游览则打破了这一局限,这种立体和全方位的体验是传统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结合这一特点,“云端看湾区”项目在设计观光路线时凭借40余年的飞行经验,精心筛选规划了系列航线产品的飞行路径和观景点,力求给乘客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和最难忘的观光体验。通过空中俯瞰,即使面对平时较为熟悉的建筑和景观,乘客也可以以独特的视角欣赏到其自然美景和城市风光,同时感受从云端俯瞰大地的自由与开阔。

  (二)舒适新体验。对于未接触过低空空中游览的乘客而言,安全性和舒适性是其最为关注的问题,中信海直为“云端看湾区”项目选用的主执飞机型——空客H135型和辅助机型——AW139型直升机,都是以高安全性和舒适性著称的机型。H135型直升机以其轻型双发3吨级的设计,优异的性能和高可靠性,成为提供定制化VIP舱内构型的理想选择,确保了乘客的舒适体验;而AW139型直升机,作为一款7吨级中型双发直升机,宽敞的客舱空间和先进的航电系统,为搭载更多的乘客提供了可能,满足了不同规模团队的游览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中信海直的“云端看湾区”在服务流程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优化,为乘客配备了项目服务的专属“卫星厅”,从便捷的在线购票系统到高效的安检流程、舒适的候机环境、细致的乘机指导、精彩的空中观光,直至平稳的返程着陆,每一环节都力求为游客提供无缝对接、贴心周到的流畅体验。

  (三)便捷新境界。低空空中游览项目在效率和便捷性方面拥有传统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直升机游览如同城市间的快速通道,摆脱了地面交通拥堵和信号灯的束缚,相较于传统民航客运展现出更高的效率。这种便捷性不仅有效规避了交通拥堵和时间延误,还极大减轻了旅途疲劳,让游客能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旅行之中。中信海直“云端看湾区”项目更启用了业内最先进的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之一——远程塔台系统,为项目提供最优质的航空管制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及减少人力需求的同时,更能进一步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效率和灵活性,提升安全标准。中信海直正加速推进全国首个“1+1”模式数字化塔台的开发及运用,数字化塔台将对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航空器进行数字化、自动化、云网化、智能化的融合飞行管理,充分彰显了中信海直在低空数智交通建设领域的先进实力与创新引领。

  (四)定制新趋势。中信海直可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在基础产品之外的定制化飞行路线和舱内构型,使每位游客都能享受到专属的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智能化的行程管理,确保了飞行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让游客真正实现“说走就走”的自由旅行体验。这种高度定制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让“云端看湾区”不仅仅是一次飞行体验,更是一次难忘的专属高品质美妙旅程。

  四、社会经济价值

  “云端看湾区”低空旅游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平稳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加速发展期,业务覆盖居民日常休闲游、亲子游、企业员工团队游等场景,乘客包括大陆居民、港澳同胞及外籍人士。随着低空旅游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项目的规模化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将成为推动旅游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层面,“云端看湾区”项目增强了大湾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提升了大湾区的国际化形象。我们积极与政府单位及企业合作,通过规模化飞行体验活动的开展,为居民提供了新颖的文化体验,丰富了他们的休闲选择,增强了区域的文化氛围,同时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航空知识的兴趣。从项目启动、航线试飞到正式运营,“云端看湾区”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央视、深圳卫视等主流媒体、专业航空频道及知名网络媒体都对项目进行了深入报道,展现了项目在多个层面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和重要文化价值。

  经济效益上,项目通过吸引游客,增加了旅游收入,除企业本身的经营收益外,也促进了区域旅游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具体数据表明,自项目运营以来,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稳步增长,2025年,项目预计服务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

  五、媒体报道

  2024年4月30日,中信海直的“云端看湾区”低空旅游项目迎来了重要时刻——全国首条常态化短途运输直升机航线“深圳南头-珠海九洲”航线正式投入运营。这一事件吸引了众多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以深圳卫视为例,其记者作为首批体验者,对该航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低空飞行的创新尝试给予了积极评价。

  2024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探访了中信海直,了解公司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亲身体验了“深圳南头-珠海九洲”航线。记者高度认可了在飞行中感受到的平稳性和舒适性,并赞叹于通过机窗俯瞰的壮观景色,蛇口码头、港珠澳大桥及珠海大剧院等山河美景尽收眼底。

  来访记者还特别提到,这条航线作为大湾区内首条实现常态化运营的短途观光航线,不仅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也非常适合家庭出游和商务人士快速、便捷地往返于深圳与珠海之间,满足了多样化的出行需求。这一服务的推出,标志着中信海直在低空旅游领域的专业实力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版权声明 | 人员查询 | 我要投稿 | 招聘信息 | 我要投诉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安济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宝柱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